导语:河南通航直升机租赁业务搭载十二五规划中“空中快车”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15年底,政策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共规划了150多个航空产业园,无一例外都将飞机制造作为核心产业。通用飞机保有量、作业小时数远远低于国家《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以及将通航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行业及专家对增长速度的预期。
【提案聚集:】被视为“朝阳产业”的通航如何腾飞
通用航空产业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但受多因素制约,中国的通航还没有真正地“飞”起来,其发展思路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点之一。
提案称,我国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严重滞后,飞机“落不下来”成为限制整个通航产业发展的痛点,建议把通航机场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其用地作为公共服务用地,让航空企业租用政府的通航机场,以减轻通航企业的资金负担。
【共同关注:】通航产业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
提案披露了国内通航领域诸多大佬,国内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相对滞后是通航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低空空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通航基础设施保障严重滞后、通用航空运行规范门槛过高、整机生产许可证获得异常艰难、航空人才资源匮乏、市场引导和激励机制相对缺失等因素成为发展缓慢的障碍和阻力。同时,飞行任务申报程序也比较繁琐,通用航空空域使用成本过高。
【要起飞 先修路】
通用机场的建设就像是“要起飞,先修路”,在行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应得到政府的扶持。但也有专家表示,只要空域改革落地,意味着巨大的商机,通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必然可以市场化运作。
【如何破解“管得太死”?】
据了解,依照现行的空域管理办法,一架通用航空飞机想要实行飞行任务,必须得到军方和民航系统两方面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但关于空域开放的改革试点和推进呼声从未停止过。
如何破解“管得太死”?上述提案建议,把低空空域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于这项建议,多位民航业界人士对《每日经济资讯》记者表示,“希翼是美好的,但实现起来很难。期待审批流程能再简化一些是更现实的近期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